微信分享图

13644 “现代航天之父”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有关V2火箭手稿3页,附证书

“现代航天之父”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有关V2火箭手稿3页,附证书
拍品信息
LOT号 13644 作品名称 “现代航天之父”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有关V2火箭手稿3页,附证书
作者 -- 尺寸 26.5cm×20cm 创作年代 --
估价 50,000-1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此拍品为二战时期德国著名火箭专家韦纳·冯·布劳恩谈及新型长距火箭“彗星”的手稿,该手稿题为“长距火箭‘彗星’简介及主要数据”,无日期,估计为1945年—1946年间所写。全文翻译如下:
按上级命令,“德州布利斯堡研发中心火箭办公室”下属由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项目小组最近提交了一份新型长距火箭项目提案。该种火箭是德国A4(V2的 改良型)火箭和另一种名为“彗星”的新型火箭的结合。该种新型导弹是一种两级导弹,其下半部分是未经大幅修改的V2火箭。首先V2火箭会携带“彗星”一同加速至每秒3300英尺的速度。这段推进航程起先是垂直的。随后起轨迹会慢慢倾斜。在点A中,火箭达到上述速度,随后其上半部分(彗星)会通过特殊装置实现与推进部分的分离,下半部分的V2火箭就会掉落。该火箭的推进部分和之前的V2非常相似。只不过除了运载部分用于控制其发动机叶片的伺服机构以外的核心控制部分,如陀螺仪、计算机和信号放大装置、转换器等,都装载在“彗星”上,并与运载部分的伺服系统相连。当运载部分被弹射掉以后,同样的一套系统会用于控制“彗星”,因此“彗星”也需要装备其相应的伺服系统和引擎。当“彗星”距目标20英里远的时候,“彗星”的控制系统会发出急速下降的信号,从而“彗星”会向目标俯冲。关于长距飞行后的下降精度问题属于新的议题,在这里暂不讨论。“彗星”的核心数据记录如下:
V2 + 彗星
总起飞质量V2+ 彗星 28560磅
总长V2 + 彗星 552.3英寸
最大直径 65 英寸
运载部分 V2
空载质量 5560 磅
燃料 16650 磅
运载部分总起飞质量 22210 磅
“彗星”
弹射时总质量 6350 磅
控制系统质量 667 磅
火箭外壳 + 冲压式发动机质量 1465 磅
载重 情况1: 1110 磅
情况2: 2220 磅
总长 216 英寸
翼展 146 英寸
弹头直径 51 英寸
燃料 情况 1: 3086 磅 (1400 公斤)
情况 2: 2055 磅 (932 公斤)
二战时期,冯·布劳恩在德国佩内明德的导弹基地领导研发了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V2导弹。1945年德国战败,美国中情局展开“回纹针行动”,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100多位德国火箭专家秘密引进到美国,并安置在德州的布利斯堡。这些火箭专家后来为美国的航空航天计划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44年11月15日,为了应对德国对欧洲各国开展的导弹攻击,美国政府启动了赫尔墨斯计划(Hermes Project),授权通用电气公司研发可以用以攻击地面和高空飞行器的长距导弹。而冯·布劳恩等专家的加入对该计划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1946年,冯·布劳恩领导的德国专家小组接到任务,需要开发一种以V2为第一级,且第二级使用冲压发动机的二级导弹。上文所提到的“彗星”就是冯·布劳恩所提出的第二级导弹方案。V2和“彗星”所结合诞生出的新型导弹后来被正式命名为“赫尔墨斯2号” (Hermes II )。

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1912年—1977年),德国著名的火箭专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V—1和V—2火箭的诞生起了关键性作用。1955年他加入美国国籍。布劳恩继续在美国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研究,曾获得一系列勋章、奖章和荣誉头衔。1969年,他领导研制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第一艘载人登月飞船“阿波罗11号”送上了月球。1981年4月首次试飞成功的航天飞机,当初也是在布劳恩手里发明的。因此被称誉为“现代航天之父”。